原创][艺术评论]师古而不泥 创新而循法 师古而不泥 创新而循法 ------梁波艺术创作漫谈 □ 凯 风
近年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画家梁波潜心工笔重彩人物画创作,力求继承、求新、求变,作品面貌一新,日臻成熟。在全国各项美术大展中屡有作品入选,并有数枚奖项进帐,令画界人士注目。笔者实非圈内人士,枉谈梁波先生的绘画艺术创作,难免有井蛙谈天之嫌,因而也就敢泛论漫谈。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大抵是从自然界的视觉形象开始的,所观察到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浮云流水,乃至于人类自身这个主体,都给人类以描摹的冲动。就汉字而言,首先就是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而这个象形文字的本身就是来源于绘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和思考空间的扩充,绘画技艺也由早期的描摹而进入有意识的艺术创作阶段,完成了有具象到抽象的创作置换。 工笔人物是中国画古老的画种,而工笔人物的特点主要在于写实的表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意境,以写实形象传情,以细腻表现感人是工笔画的特点。传统中国工笔画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鸟,不管是古代的仕女或是现代贴近生活的写实作品,都是源于生活的。即使那些描写信仰图腾或宗教壁画的绘画,也是以人们当时现实精神需求为目的,这也正是传统绘画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例如晋唐五代时期的工笔人物画《女吏鉴图》、《捣练图》、《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步撵图》,宋时代的院体花鸟画、山水画、以及人物画,大都以细微敏锐的观察为基础创作的绘画作品,也就是说,中国画所表现的都是一定时期一定时段的思想文化的具体映照,是与现生活密切联系的,这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说法,更进一步地说,中国画的创作都是以现实生活认识为基础进行艺术渲染加工后的思想上升华。当然,这里所说的现实认识,指的是多种文化发展的标准与过去有所不同,不再以原有的模式为准则,而是转变成艺术个性的东西。从事工笔人物创作,首先是要有艺术的敏感性、创作的冲动性,以及坚实的绘画基本功。无论是速写、还是白描敷色,都必须具超凡的观察力和厚实的笔力。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梁波笔耕不辍不断汲取生活营养,探索艺术表现的思想方法并能够坚持以一贯之,为工笔人物创作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梁波坚持用写意、骨气、述而不作的态度进行工笔人物创作,在意识上有别于他人,克服工笔画面结构虚少实多所带来的刻板现象。用写意画空灵、率真、流动之意象布局调整和设计画面结构,力求工而不死,密而通透的艺术效果,因而,他的创作获得了成功,代表作《海棠•海棠》,是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中国画精品大展>银奖作品。画家用皮纸做载体,在生纸上焦墨勾线造型人物及花木,立其画面之势,部其画面之局,用传统工笔之渲染手法塑造人物和花蕊,然后用破的手法在整个画面上插染、破染,使其开合有度,大紧大松,浑然一体。画面一片淡黄绿的色调,似雨后瞬间倾泻的朝阳,在幽雅舒展芬芳肆意的映衬之中,一婷婷玉立的少女立于画中,少女宁静贤淑,如一泓无痕秋水触动人的心灵。人物和景色相融合一体,完全是一幅自然美、艺术美和生命美的赞歌。 从写意、骨气、述而不作的观点来看,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画的原型也是抽象的。那么,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就存在着一种转变的机制,倘若完全地对具象进行表述,就成了画匠了,而画匠与铁匠、泥匠是根本没有区别的。然而,在对具象进行抽象以后,加入了画家独特的思维,所创作出来的东西就具有了智慧的灵性。在梁波的作品中就具有这种灵性。 中国人物画的精神在于线,这个线就是哲学的、美学的,是与现实相脱离的,无论是形象还是色彩都不拘泥于原型,是从客观形象素材中提炼后的主观的再造,是按照艺术创作的意愿和规律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精构体。梁波人物画的基础是线,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抽象的形态,正是由于他概括了平面和色彩,才更臻完善了线的造型。梁波的艺术作品,首先以唯美主义为基本出发点,以含蓄、情韵、矜持、思考为基调,力求反映生活中的那种美和艺术幻想的空灵美的倾向,力图在雅俗界线上有所突破,力争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东方传统的艺术思想与艺术魅力。因此,他的艺术作品所表达的艺术思想都一一在线的组合中在整体画面描写刻画渲染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能够把立体的多维的具象在二维几何平画中艺术再现,在人们的视觉中复原为具象,恰是梁波人物画成功之所在。 梁波的艺术创作还在继续,继承传统优秀绘画精华,探索中国画的多视角表现形式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中国画有一个更深更广的理解和认识 ,建构中国画创作的艺术个性是画家梁波孜孜追求!我们祝愿并期待着画家梁波艺术创作道路越走越宽畅……
|